美股-必看策略

第8节 彼得林奇如何投资银行股

  编者注:进入2017年以来,无论是大洋彼岸的美股,还是本土的A股,银行股都经历了大幅度的上涨。文章由华盛学院胖虎编译,为您介绍彼得林奇是如何投资银行股的。

  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为了终止滞胀局面,抑制经济过热,猛踩刹车,把利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逆向思维

  在这种形势下,照理说银行业增长前景很好,银行股应该很受追捧才是,其实不然,很多银行股的股价居然以低于账面价值的市场价格出售。出现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华尔街的投资偏好。当时的华尔街普遍认为银行属于成熟的公用事业,增长率很低,根本不可能会有很高的增长率。大家对实力雄厚、业绩稳定的银行股根本不感兴趣,即便美联储不断加息也不能让大家改观。

  但是聪明的投资者从来都是在别人不敢动的时候行动,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的,你应该在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感兴趣。林奇开始对银行股采取行动。

  林奇出击

  他的第一笔生意是第一亚特兰大银行。林奇通过调研发现这家银行已经连续12年取得很高收益率,其盈利能力很高,远超那些在投资推介会上猛吹自己的上市公司。在5年之后,这家银行与瓦乔维亚银行合并,5年内股价上涨了30倍。

  与第一亚特兰大银行类似的还有一家名叫NBD的银行,该银行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着15%的盈利增长速度,几乎赶得上一些快速增长型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但就因为是银行股,市场给它的市盈率非常低。还有一家名叫五三银行的公司,“听听这名字就让人讨厌”,可是林奇著名选股规律(名字越让人讨厌,股票就越有可能被低估)让他不由自主地买进。后来五三银行从2美元上涨到了80美元。还有一只名叫凯科的银行股,这家奇特的银行有一套“霜冻地带”经营理论,即通过收购小型银行,专注于在高山寒冷地区开展业务,因为根据统计规律,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很节俭,也很保守,很少会贷款违约。因此这家银行的业务相当红火,坏账率很低。

  这些投资标的有着共同的特征:有雄厚的储蓄客户基础,贷款业务效率很高但又很谨慎,性质是地方商业银行,虽小但有着奇怪却又合理的商业逻辑。

  正是这些地方性银行股票在市场上的错误定价给林奇创造了极好的低价买入机会,使得麦哲伦基金在银行业的仓位上要比其他投资者高出4-5倍,到1980年底,林奇已经把基金9%的资金投资在了12家不同的银行股上。

  林奇买入银行股也非常有趣:他先是买了一家银行的股票,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又会让他了解到另一家更好的银行的情况,于是他就这样一家接一家地买入银行股。

  失败案例

  当然,刻意地追示“以奇制胜”也有可能翻船。林奇在银行股的投资上也有失败的案例,那就是新英格兰银行。由于过于低估了新英格兰地区经济衰退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同时过高估计了新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前景,林奇买入后,这家银行的股价不涨反跌,从每股40美元跌到20美元,最后林奇无奈在15美元割肉卖出。

  总体来看,林奇在银行股上的收益还是惊人的。在1981年3月推出的年度报告中,林奇指出麦哲伦基金增值近100%,与1980年3月相比,麦哲伦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94.7%,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只上涨了33.2%。这份成绩单使得麦哲伦基金的资金规模在1981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但是林奇并没有停下步伐,而是继续买进银行股。到1983年4月又买进了39只银行股和储蓄与贷款协会股票。

  塞思卡拉曼说,人的本性使我们很难去接受最近表现很差的品种,但这正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很显然,林奇就是那种少数能够勘破“人性”密码的人。

上一节 下一节
我也要评论...